查看原文
其他

闻一多&高孝贞:包办婚姻少有的成功典范,先结婚后相爱,皆因妻子做对了这一点

老路 老路如是观 2022-11-23
闻一多我们都不陌生,他出生在书香世家,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。

14那年,父母就为他订下了婚事,女方是比他小4岁的高孝贞,出生在官宦之家,两家还是远房亲戚。

闻一多成绩优异,13岁那年,便以湖北第一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,此后在外学习多年。

然而在学习了新的知识,接受到了新的思想后,他开始难以接受包办婚姻。

他向往美好的爱情,希望有一位和自己心有灵犀,有共同语言,接受过新思想的新时代女性,携手相伴一生。


而高孝贞,她恰恰是个典型的旧时代女性,大字不识一箩筐,大门不出、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,因此闻一多对这桩包办婚姻很抗拒很反感。

1921年年底,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,兴奋地筹备赴美留学的闻一多,收到了一封家书,立即苦恼不已,父母在信中又催着他回家结婚。

闻一多也曾经据理力争过多次,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,无济于事,他又是个孝子,最终还是向父母妥协了。

但是,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条件,不行跪拜礼、不祭祖、不闹洞房,总之就是抵触一切传统中式婚礼的习俗。

对于这些条件,父母虽然心中不悦,但还是勉强同意了。

1922年,闻一多如父母所愿回到家乡,和高孝贞举行了婚礼。然而,他却在结婚那天,在家人和妻子耍了场大脾气。

当天鞭炮齐鸣,锣鼓喧天,抬着新娘的花轿已经进了家门,而新郎却不见了踪影。

家人在书房里找到了埋头看书的新郎,生拉硬拽才把他拉出来完了了结婚仪式。

闻一多就是想用这种消极的态度,来抵抗父母的包办婚姻。


蜜月期间,闻一多也一直冷落新娘,一心扑在对诗的研究上面,两万余字的论文《律诗的研究》便是那时完成的。

他对包办婚姻的不满,并没有因为结婚而减少。

他曾说,家庭就像是一根铁链,捆着我的手和脚,捆着我的喉咙和脑筋。如果不摆脱,我将失去自由和生命。

婚后,闻一多对妻子一直很冷漠,可高孝贞是个贤惠的女人,对此毫无怨言。

日子久了,闻一多也慢慢意识到,高孝贞又何尝不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呢?

渐渐的,他有了改变,对妻子也有了关心和负责的态度。

他写信恳请父母将高孝贞送去读书,让高孝贞进入了武昌女子职业学校学习。

几个月后,闻一多到美国留学,经常写信关心高孝贞的学习,还鼓励她好好读书。

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,高孝贞接受了新思想,也和闻一多有了共同话题。

从此以后,他们鸿雁传书,相互了解,两人关系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,竟在书信往来中,不知不觉地擦出了爱情的火花。

1925年,闻一多回到祖国,在北平的一所学校教书。他把高孝贞母女接来,一家人生活在了一起,高孝贞温柔体贴,还把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条。

闲暇时,他们在一起读诗看书,一起陪着女儿玩耍,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夫妻两人恩爱甜蜜,简直是先结婚后恋爱的成功典范。


闻一多和妻子聚少离多,分别时只有鸿雁传书慰相思。1932年,闻一多在清华大学教书时,一家人才过上了一段团聚的日子。

但是好景不长,1937年,因为时局紧张,他们的小家庭又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。后来,闻一多成为爱国民主运动的民主战士,高孝贞也成为他最亲密的同志。

1946年,闻一多的好友李公朴被暗杀,他明知自己也是敌人的暗杀目标,但他毫不畏惧,不仅高调出席了好友的追悼会,还上台发表了演讲,痛斥罪恶行为,表明自己甘愿为民主献身的决心。

由于发言过于露骨激进,就在当天下午,闻一多遭到敌人暗杀,不治身亡。

得知闻一多牺牲的消息,高孝贞痛定思痛,她下定继承丈夫遗志的决心,致力于丈夫未完成的事业,一直为组织工作。

1983年11月,高孝贞病逝后和闻一多合葬。他们是大多数包办婚姻里,难得白头到老的一对,更难能可贵的是,两人婚后滋生了爱情。

究其缘由,无非是妻子不卑不亢、一心一意对待枕边人,加之接受教育后,与丈夫在沟通交流上达成同频,这才有了后来,两颗心持续拉近的机会。

生同眠,死同穴,成为他们美好爱情的结局,也算圆满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